“苹果给了印度希望,结果中美谈成了…”(组图)

突然达成的中美关税协议,搅乱了印度取代中国的一池“清梦”。

英国广播公司(BBC)5月19日评论文章指出,苹果公司的转移生产计划一度点燃了印度的“世界工厂”梦,然而中美关税下调打乱了印度的野心,可能导致原本流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“停滞”或“回流”。

尽管有观点认为中美经济“脱钩”将使印度受益,但恶劣的营商环境、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不足、组装环节利润微薄等诸多问题,是印度绕不开的挑战。专家认为,印度需降低生产成本、完善物流和法规,否则难以实现制造业野心,甚至可能被边缘化。

文章称,正当印度的“世界工厂”梦想显露出些许进展时,中美贸易“重启”可能使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野心遭遇挫败。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所(GTRI)的阿贾伊·斯里瓦斯塔瓦认为,中美日内瓦协议可能导致原本从中国转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“停滞”或“回流”。“印度的低成本组装线或许能幸存,但增值增长岌岌可危。”

这种情绪的转变与上个月印度的兴高采烈形成鲜明对比。路透社上月末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,苹果公司正加速在印度推进供应链转移,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。



2019年拍摄的印度富士康iPhone生产线 彭博社

BBC称,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后来透露,他曾告诉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“不要在印度建厂”,而是要把生产重心转向美国,因为印度是“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”,但这一转移仍有可能继续推进。

一方面,确实有分析认为,印度具备成为中国制造替代国的潜力。比如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希兰・沙阿称,印度对美出口的40%商品与中国“高度重叠”。近期一项出口调查显示,印度新出口订单飙升至14年来的高点,有迹象表明印度出口商已开始填补部分中国生产商留下的缺口。

此外,印度和美国还在谈判一项贸易协议,也可能让印度受益于所谓的“中国外流”。印度刚刚与英国签署贸易协定,大幅削减威士忌和汽车等受保护行业的关税,这为印度可能给予特朗普的让步提供了参照。

然而另一方面,现实的重重挑战,正在为这种乐观的预估泼去冷水。

野村经济学家索纳尔·维尔马与奥罗迪普·南迪在本月报告中指出,除中国外,印度还面临着越南等其他亚洲竞争对手。“印度要把握机遇,必须在关税优势之外推进实质性的营商便利化改革。”

长期以来,印度恶劣的商业环境令外国投资者沮丧,也阻碍了印度制造业增长——其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重二十年来一直停留在15%左右。莫迪政府推出的“生产关联激励计划”(PLI)收效有限。政府智库“Niti Aayog”承认印度在承接中国转移投资方面“成果有限”,并指出越南、泰国等国凭借廉价劳动力、简化税制、低关税和主动签署自贸协定扩大了出口,而印度已然落后。

另一关键问题在于,印度电子产业(如iPhone制造)仍依赖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。

斯里瓦斯塔瓦说:“只有更多iPhone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产,印度从iPhone生产中获得的收益才会增加。”他测算,目前苹果在美国每售出一部iPhone盈利超过450美元,而印度仅获得不到25美元,尽管整部1000美元的iPhone都被算作印度出口。

“仅仅在印度组装更多iPhone无济于事,除非苹果及其供应商开始在当地制造元件并开展高附加值工序。否则印度份额依然微小,出口数据只是纸面增长——还可能在无实质经济收益的情况下引发美国更多审查。”斯利瓦斯塔瓦警告道。

GTRI指出,此类组装线创造的就业质量也较低。不同于2007年诺基亚在清奈建厂时带动供应商集群入驻的模式,“现今智能手机制造商主要进口零部件并寻求降低关税,而非在印度构建供应链”。斯利瓦斯塔瓦举例称,某些案例中企业投资额甚至低于其从印度PLI计划获得的补贴。



印度古吉拉特邦主要商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,一座挂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 Vivo 广告牌的购物中心。 路透社

还有人担心,中国出口商可能试图利用印度作为中转地向美国转口产品。然而,印度似乎并不排斥这一想法。印度经济高官去年曾表示,印度应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建立出口导向型工厂,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,这无形中承认了印度本土产业政策未能奏效。

但专家警告,这可能进一步削弱印度积累本土技术和壮大自身工业基础的能力。

BBC总结称,这一切都表明,除了苹果等公司引人注目的声明外,印度距离实现“世界工厂梦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体上敦促印度决策者“降低生产成本,完善物流体系,建立监管确定性”。

他说:“需要明确的是,中美‘重启’贸易只是止损措施,而非长期解决方案。印度必须打持久战,否则有被边缘化的风险。”

香港英文媒体《南华早报》去年曾援引印度官员的话披露,苹果和富士康等有意在印度建立新基地的全球制造商,希望他们在印度的产业能与在中国现有基地轻松对接,因此印度放松对华限制势在必行,否则就会阻碍外商对印度制造业的整体投资。

新加坡知名学者、资深外交家马凯硕去年10月在印度媒体主办的活动中直言,印度需要进一步开放经济,融入全球供应链。但若想融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,仍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中国,因为有很多元器件还是来自中国。

“大多数制造业来自中国和东盟等东亚国家。印度必须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和其他贸易机制等倡议,以融入供应链。与中国的联系将继续存在。”马凯硕说。

推荐阅读